現在真正的用戶需求是什么
  • 更新時間:2024-10-29 00:20:55
  • 網站建設
  • 發(fā)布時間:1年前
  • 344

現在真正的用戶需求是什么?以下北京網站建設公司推來客將與您分享:1、用戶頭疼的往往是需求

在日常生活中或者在使用熱門產品中,用戶不開心、不開心、煩惱。這些往往表示需求,也就是所謂的痛點。

為什么我的手機如此卡住并且如此緩慢?優(yōu)化大師、清理大師登場。

看別人上網挺好玩的,但是我實在記不住那么多網址,也不知道怎么輸入。 URL 導航解決了這個問題。

聊天打字又慢又費力,出現錄音、視頻聊天。

技術上也有很多類似的成功產品

Android在國內渠道眾多,一個產品要通過各種渠道打包發(fā)布非常麻煩,于是出現了類似anysdk的集成工具包。

蘋果和安卓各開發(fā)一套,浪費人力和時間成本,跨平臺引擎應運而生。

基本上,每一個成功的互聯網產品,都能對應到人們傳統的痛點,即頭疼、麻煩的問題。2、用戶想要的未必是需求

用戶想要的未必是需求

你設計一個手機,你去追用戶做調研,問用戶要不要這個功能,用戶說要,你說要那個功能,用戶說要,你去賣這個功能,用戶說是的,你很高興,你認為你已經占領了大市場,超越你的對手,稱霸指日可待。你發(fā)布了你的產品,看到了,嘿,同意你需要這個需要那個,但是用戶還是買蘋果的。

用戶當然喜歡錦上添花,但是如果你不提供一個基本的用戶滿意的產品,那些花是不會吸引用戶的。

蘋果直到現在都沒有雙卡雙待。你認為這個要求有多明確?但是你的手機不能和蘋果的一樣好。你說你有雙卡雙待,比蘋果多十種功能,也沒用。3、甄別偽需求,不能盲目去滿足所有需求

但即使讓用戶頭疼,也不代表一定要滿足。

用戶經常想說,我不用花錢,但我也想享受最好的服務,討厭各種推銷和宣傳,不用東奔西跑。是的,這些都是需求,但是問題是,商業(yè)社會存在的基礎是什么?等價交換吧?你要我提供這個或那個,但你不想付錢或努力工作。這種不對等的交換有悖于商業(yè)的本質。有的創(chuàng)業(yè)者天天喊著要發(fā)現用戶需求,其實很多都是虛假需求。

用戶說,我就天天呆在那里,什么都不做,來給我送錢送飯。這是一個強烈的需求,誰來滿足呢?

一些虛假的需求真的得到了資助,然后就瘋狂燒錢,這著實讓用戶樂此不疲。他們的潛臺詞是,我先讓你開心,等你習慣了一段時間后,我再收錢也不遲。結果,當你開始收錢的時候,用戶罵你流氓,你拋棄用戶,然后一個接一個地離開你的平臺,不記得任何善意,你以為你在做什么?不用說,這真是劫富濟貧,構建和諧社會。

但是這里有個問題,就是所謂的偽需求,并不是那么好判斷的。比如在微軟時代,比爾蓋茨就說過,用戶不花錢就可以得到免費軟件,這是一種偷竊。獲得技術產品不是偽需求嗎?瑞星后來也這么說,免費殺毒就是耍流氓,然后瑞星死了。

為什么?成本轉嫁,用戶不直接付費,免費軟件卻捆綁了復雜曲折的商業(yè)邏輯。老外早就看不懂了,但是這個模型確實管用。為什么這個模型有效?因為用戶在上網的過程中會有持續(xù)的消費,而且這種消費能力會隨著時間的延長而增強。誰通過免費的產品和服務占據了入口位置,誰就可以在這個消費過程中獲得各種品牌和服務。產品得到推薦和推廣的機會,從而分得一杯羹。這條商業(yè)路徑在微軟時代是不存在的,但現在這條路徑特別清晰。從不清楚到清楚確實需要一些判斷力和勇氣。

比如這幾天,我一直在想,這兩年中國電影市場很火熱,打擊盜版的工作也很有效,但是回過頭來看,免費電影還有機會嗎?我想了想,還真有這個可能。如果我建立一個劇院,我可能會這樣做。淡季,也就是大片不多的時候,我會拿出一兩個廳,放一些經典的電影,比如阿凡達,指環(huán)王系列等等。有一個免費的場地反復播放,但很多人要買飲料或爆米花才能進場。雖然不能說人人都買,但如果免費吸引人,總會有轉化的。這不是生意嗎?這一個,那第二個呢?隨機座位贈送免費門票。如果您想選座,則需要支付選座費。當然,它比普通的電影票便宜很多。你說過去一對夫婦無論如何都要選擇一個座位。

第三,對于廣告商來說,電影開場就有十幾分鐘的廣告。對于廣告商來說,這不是免費的。免費用戶多了,廣告費也是收入。當然,這些需要仔細計算,我也可能有些一廂情愿,但我要說明的并不是免費或低于成本的價格是偽需求。如果有相關的商業(yè)模式和商業(yè)行為,其實很多看似不合理的訴求還是可以提出來的。4、需求往往藏在搜索引擎里

path/1448079955.jpg" width="356" />

以前講過SEO網站優(yōu)化的三重境界,提過,理解用戶搜索詞往往就是需求。

以美圖秀秀為例,最開始他們做的一個小工具叫做火星文輸入法,當時流行過一段時間,用戶量特別大,都是非主流的小孩子,但這個東西后來巨頭也在做,然后商業(yè)路線不清晰,他們就準備轉型,可是有這么多非主流用戶,那么做什么好呢?吳總就做了特簡單的一個事情,搜索了一下非主流的相關詞,結果發(fā)現,非主流圖片和非主流頭像的搜索量,特別特別的高。

這是強需求,美圖秀秀最開始的時候,剛引爆市場的時候其實是通過做一些搖頭娃娃等頭像生成工具,迅速在即時通訊上傳播起來的。而當時市場領先的光影魔術手,還根本沒意識到草根網民的需求在哪里呢。

分析搜索指數,查閱百度知道,是尋找用戶需求的一個重要途徑,這事我再強調一次。

下面說一個經典問題:

5、跟隨用戶還是引領用戶

這曾經是一場大討論,因為某些逼格很高的分析師說,喬布斯從來不聽用戶的,他只引領用戶,這些分析師非常瞧不起跟隨用戶的人,特別是在他們眼里中國的用戶都特別low,那些特別low的產品經理怎么能入他們法眼。

基于這個討論,我寫了一個寓言,以前在百度空間發(fā)過。

說有個山谷,有一村的老百姓,他們過著與世無爭的生活,然后山中缺水,需要打井,說有一個老師傅人特別好,特別能探測到哪里有水,打的井又快又好,出水量大,深得村民信任,然而村里人越來越多,水越來越少,井越挖越深,大家還是很辛苦。

山上住著一個人,平時也不和村民來往,有一天跑來說,你們別這里瞎忙了,跟我出去吧,村民說,出去有啥啊,這個人說,外面有一大片鮮花,高聳的大樹,奔跑的動物,簡直太美了,不去看看太可惜了。村民一愣,美不美關我毛事,繼續(xù)掉頭挖井。 這人憤憤的離開,一邊嘟囔,愚蠢的村民啊,你們簡直沒有一點情操。

村里還有一個年輕人,也辛苦的打井,天天跟著老師傅打井,大家也很喜歡他,有一天他跑到山頂看了一眼,然后立即跑下山,對著村民們喊,大家不要打井了,跟我出去吧,去山的外面!村民說,不去不去,忙著呢。這個年輕人喊道,我們再也不用打井了,外面,外面有條大河!

這個寓言其實很好理解:

村民是用戶,老師傅是傳統的產品經理,他們深知用戶的痛點是什么,并基于用戶的需求提供產品。

山上的人就是常見的評論家,站得高看的遠,然而并不理解用戶疾苦,很多需求只看到了表面看不到本質。憑借表象來確定方向,自然吸引不到用戶。

而年輕人是這里所說的,能夠引領用戶的產品經理,首先你要知道用戶需要什么,知道用戶需求的本質是什么,更深的井只是一個描述,而更好的答案是可以超出用戶的描述。

確實,很多時候,用戶并不會正確表述自己的需求,也看不清未來在哪里,想到兩個久遠的案例,都是我年輕的時候電視上看到過的。

最早手機出來的時候,特別大,特別沉,還特別貴,都是特別有錢的大款才會用,然后電視上就有采訪,問普通老百姓,要不要用手機,老百姓就說,不需要不需要,那是大款用的,家里有電話,方便的很。 當手機只是少數人產品時,其他人不會覺得自己需要手機,而且在這玩意很貴的時候,老百姓更不會覺得這和自己有什么關系。當年IBM對個人電腦的無視,也是基于此。 那時候誰會認為家庭可以擁有電腦呢?

最早互聯網出來的時候也是,當時互聯網是個新鮮玩意,而且關于互聯網是不是會帶壞年輕人的討論開始增加,那時候大眾思想是啥呢?上網=不務正業(yè),這是好的,網上都是不健康的東西,我父母那時候就老說我,你能不能干點正事,別老上網。我解釋多少次上網是工作,他們都還是根深蒂固的認為,上網就是玩,就是浪費時間。 那時候媒體又去大街上采訪,問北京市民,上網不上網啊,有些人就說,偶爾上;又問,如果不上網會怎樣啊,都說,沒影響啊。 這是上個世紀末的時候的事情,到今天我們都知道,互聯網的席卷之勢,但那個時候,用戶看不到。

我大學時候最正確的一個判斷就是互聯網將改變人類,從一開始上網我就被迷住了,我應該是大三或者大四接觸互聯網的(我們當時還是萬惡的五年制),在接觸互聯網之前,我確實一直不清楚自己未來要做什么,找怎樣的工作,從事怎樣的工作,接觸互聯網后,我就給自己立下了目標,以后一定要往這個行業(yè)里扎,這個判斷很簡單,這種東西屬于,你一旦習慣了,就擺脫不了,根本回不去的。

但我沒俞軍老師格局高,對互聯網具體應用場景和改變的范疇,我一直沒有明確的概念,所以錯失無數機會,不過舉這個例子想說,其實比普通用戶看遠一點,也沒那么難,要從未來思考,而不是現狀。比如手機會越來越便宜,網費會越來越便宜,內容會越來越豐富,所以使用手機,上網的門檻會越來越低,等等。

以史為鏡,可以知興替

這些上古時代的歷史,如果深刻領悟,到后面做判斷的時候也會有幫助,再舉個例子。

2010年還是功能機的天下,蘋果開始攻城略地,2011年安卓的手機才剛剛開始有一點市場份額,當時所有互聯網巨頭的移動事業(yè)部都還把重心放在塞班上。但那時候我們在廈門已經開始強力普及公司使用智能手機,當時我跟同事們做分享,講未來,我讓大家判斷,智能手機未來市場規(guī)模會有多大,請注意,那時候智能手機市場份額還很?。ò嘣趦龋δ軝C依然是主流,當時我就給出了我的判斷,智能手機會吞噬掉絕大部分功能機市場。

這個依據的基礎是什么呢?首先肯定是成本和價格的下降,其次是所謂孤島效應,一種社交產品也好,或者類似智能手機,手機,這樣帶有社交屬性的產品也好,如果你身邊的人都在用,而你不在用,你就成為孤島,別人一起聯系,一起玩樂的時候,你插不上話,你被疏遠,也許是無意的,但是你就被邊緣化了,所以你必須和他們一致(別人有手機的時候,你沒有,就成為孤島,別人有智能手機的時候,你用功能機,也會成為孤島),才能跟上大家的節(jié)奏,這就是原因。我當時說,以后大家出去玩,別人在手機上點點戳戳分享照片,你傻呵呵的不知道別人在干嘛,你以后怎么跟別人玩,所以,智能手機一旦普及,立即就會席卷,后期用戶會被前期用戶的行為裹挾換機,毫無疑問。

當用戶未處于孤島,以及這個平臺門檻太高,成本太貴的時候,用戶不認為他需要這樣一個產品。但這個平臺門檻降低,孤島效應體現的時候,用戶的需求才會體現,這是一個重要的思路。

6、把握本質需求而不是盲從于用戶的描述

下面說另一個重要思路,把握用戶的本質需求。

用戶往往基于自己的歷史經驗提出需求,而科技和文明的發(fā)展,可能對用戶的訴求有了更好的滿足,而用戶不自知。

上面寓言中,用戶表達的需要更多的水井,本質是需要更多的水。而更好的解決方案是搬到河邊。

在歷史上,用戶需要更快的馬,本質需求是快,所以汽車解決了這個需求。

我們看用戶描述的需求,要理解他本質的訴求是什么,基于本質解決問題,才能避免一廂情愿。

下面舉一個特別經典的例子,360剛開始崛起的時候,和做安全的聊天,那時候一些安全高手不是很看得起360,為什么呢,他們說,360技術不咋樣,實話說,早期360確實并不是靠技術取勝的。 那我就問了一個問題,用戶需要安全產品,其本質需求是什么,是安全么?

先不看答案,你們想一想,是不是用戶為了安全而需要安全產品?

其實不是,用戶需要安全產品,本質需求就一個詞,要爽,要更爽的上網。為什么會不爽?玩著玩著游戲被盜號了能爽么?打開瀏覽器到處彈廣告能爽么?電腦卡的要死能爽么? 然后你看360做了啥,很多技術高手覺得不屑的玩意,我把你各種插件清理了,讓你瀏覽器加速,我搞開機加速小助手,高手說了,這玩意和安全有毛關系啊,這玩意讓用戶上網爽了啊。

windows的安全問題飽受詬病,后來出了一個版本,叫做windows vista,安全有了極大提升,然后市場慘遭滑鐵盧,為啥呢,為了安全犧牲了用戶的使用便捷性,用戶操作起來各種不爽,怎么會開心。如果他們能理解用戶本質訴求,就不會犯這樣的錯誤。

所以,當用戶說,快快,給我一個安全產品保護我,他只是需要一個讓他安心上網的東西,而你給了一個18般保護結果讓他沒法上網的東西,他肯定怒了,卸載你沒商量,這是很多產品人犯過的錯誤。

上文提到,關于跟隨用戶還是引領用戶的問題,以及如何把握用戶需求本質的話題。

我們繼續(xù)這個話題,探討一下在產品和運營過程中,如何利用數據和日志,去了解用戶的真實需求。

第一條要說的,看日志,有人說,用什么看?用自己的眼睛看。

日志很多怎么處理?最簡單的處理,找一個用戶ip出來,grep一下,分分鐘就能獲得這個用戶的完整訪問和操作軌跡。

當然,前提是你真的記錄了足夠詳細的日志。

在百度的時候,孫云豐曾經主持過一個分享會,講產品的一個分享會,具體講的東西不記得了,但是提到了一個案例記憶猶新,說當時百度的首席架構師,晚上沒事干什么呢?上服務器看訪問日志,看一個用戶的搜索行為,為什么要看用戶的搜索行為呢?通過搜索行為的跟蹤來分析用戶的搜索預期,和搜索引擎給出的結果,是否一致,如果存在差異,再通過其他方式來分析到底在哪里出現了差異,當時講的例子很有意思,說用戶輸入了一個關鍵詞,“蘋果” 。 這時候,你無法知道用戶真實目的是什么,因為蘋果是個多指向詞,是一種水果?是一個數碼品牌?還是當時熱播的一部電影?

用戶沒有產生有效的點擊,而是搜索了第二個詞, “蘋果 范冰冰” ,好了,已經知道用戶要找的是當時熱播的電影《蘋果》,但是用戶目的是什么呢,看劇情介紹,看幕后花絮?還是看電影視頻呢? 依然不知道,但已經知道用戶在搜索蘋果的時候,沒有找到他想要的結果。

然后就看到用戶搜索了第三個詞,“蘋果 范冰冰 露點視頻” ,現在終于知道用戶的目的了,然而當然,這種搜索目標是肯定沒有結果的,當時正好因為有關部門的原因,《蘋果》的所有視頻都在網上被取締了,然后這個用戶就不斷變換關鍵詞,從百度網頁搜索到視頻搜索,然后再度變換多個關鍵詞,最后,搜了一個關鍵詞,雅虎。離開了。

我們設身處地想一下,用戶為什么搜索雅虎,很容易想到用戶當時的心理,對百度的搜索結果深深的失望,然后跑去雅虎繼續(xù)搜索了。但是好玩的是,過了20分鐘,這個用戶又回來了,還在繼續(xù)搜索這類關鍵詞,那么,這代表什么呢? 雅虎他也沒搜到對不對。 最后用戶終于放棄,但是舉這個例子,孫云豐說了一句話,我分享給各位,叫做理解用戶的掙扎。

這個例子特別典型是因為他不可能得到他想要的結果,但是從這里我們看到的是,作為產品設計人員,作為運營人員,通過對用戶日志行為的跟蹤,是可以設身處地的理解用戶的心情,理解用戶的處境,從而理解自己產品和運營中,是不是有一些不合適,不妥當的地方。

很多公司都會說,我們有數據分析部門,我們天天出數據報告,我們工程師每天處理很多數據,但是回過頭來說,這種看上去一點技術含量都沒有的體力活,讀日志,去揣度用戶行為特征,其實價值異常巨大。而大部分公司,并沒有人去做這樣的事情,他們覺得自己有程序員,有數據庫,這么low的事情干嘛要去做。但真正的用戶操作習慣,用戶使用中細節(jié)的訴求,往往隱藏在這里。

那么有人就會問,我那么多日志,我怎么知道看什么呢?

以前我講過數據分析三板斧,對比、細分、溯源。

簡單說就是通過數據對比和數據細分,對所有數據進行篩選,找到你認為需要關注的用戶,然后把這些用戶的行為特征拿出來,看一下。理解用戶的訴求和掙扎。

舉例說,你發(fā)一款游戲出去,然后看到統計數據里,玩家流失率有點高(通過同行對比得到的結論),然后去細分這些流失玩家,發(fā)現在15級出現一個較大流失,這時候就是溯源,也就是把這些15級流失的玩家,找出幾十個完整的玩家的行為記錄,拿來看,一條條的看,理解玩家在干嘛,比如說,過15級有個boss任務,玩家去打,沒打過,充錢去打,還沒打過,又試了三次,流失了。你回頭研究一下,發(fā)現玩家在這里挺絕望的,卡了兩三天難以寸進,說明這個boss難度太高了。

今天簡單總結一下這里的思路:

基于一些常見的統計工具,或者自己開發(fā)的統計工具,去統計用戶的行為特征,行為鏈路,然后和自己的預期設想對比,和歷史數據對比,和同行數據對比,看看哪里和自己的預期不一致,尋找問題點,找到問題點后,通過這個問題點的邊界條件,去篩選目標用戶,然后人工去分析這些用戶的行為記錄,人工的目的是強代入感,真正把自己代入到用戶的體驗中,理解用戶的不滿,理解用戶的掙扎,理解用戶在使用中的困惑和障礙,然后優(yōu)化產品,從而滿足用戶需求。 這是今天要說的一個重要方法。

很多人做到了天天看統計數據,看數據分析報告,但是沒有認真去溯源,沒有代入感,得到的結論往往是片面的,不求甚解的。

談談產品和運營丨什么才是用戶的真需求

這個圖好久沒見了,第一次見還是十幾年前,挺典型的,回憶一下。

我們專注高端建站,小程序開發(fā)、軟件系統定制開發(fā)、BUG修復、物聯網開發(fā)、各類API接口對接開發(fā)等。十余年開發(fā)經驗,每一個項目承諾做到滿意為止,多一次對比,一定讓您多一份收獲!

本文章出于推來客官網,轉載請表明原文地址:https://www.tlkjt.com/web/12063.html

在線客服

掃碼聯系客服

3985758

回到頂部